成都与红原,相距400余公里,海拔差距近3000米,一边是高楼大厦林立,另一边是广阔草原。在10多年的时间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驻扎在红原基地,为基地正常运转做好各项后勤服务保障,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他们是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基地后勤人。2022年4月,基地即将开站,为确保开站后各项科研工作顺利进行,青藏基地后勤提前落实好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全力以赴迎接各位科研团队的到来。
耐住寂寞,用日夜守护践行使命
青藏基地后勤人员负责基地餐饮、客房住宿、日常修缮、能源供应、保洁、牦牛及草场管理,是基地的“后勤大管家”。 由于寒冷的气候以及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基地一年中只有5-10月能开展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但驻站的后勤员工却一年四季都要长驻基地坚守岗位。即便是在11-4月闭站期间,他们也要耐住寒冷、耐住寂寞,做好科研实验样地的安保值守、昼夜巡逻,还担负140多头实验用牦牛的放牧工作。
克服困难,用实际行动彰显担当
每年十月基地闭站前,基地后勤员工的“大事儿”就来了。后勤师傅们要拆除每个客房卫生间上下水接头、水箱装置和太阳能热水管道,将整个供水管道内的积水排空,这样才能防止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水管不会被冻裂。师傅们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待到第二年开站时,再重复相同的工作量,将所有供水系统恢复。在此期间,驻守基地的师傅们需到县城购买桶装水,再一桶一桶提到各个点位,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冬天暴风雪天气草场围栏极易垮塌,有时一垮就是一片。后勤师傅们不得不冒雪前行,定期到十几公里外的草场对倒塌的围栏进行维护检修。大雪纷飞,寒冷迎风而来。师傅们背上几十斤重的铁锤和维修工具,砸开坚硬的冻土,将围栏固定、修复,不一会儿就忘却了寒冷,大汗淋漓。每次巡查草场围栏一圈走下来就是二、三十公里,在厚厚的雪地印上一串串脚印。
泽真娘窝是基地放牧员,负责140多头牦牛的放牧工作。他是当地村上的牧民,拥有一眼辨认“自家牦牛”的绝活儿。夏天骑着马儿,赶着牦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冬天定期给牛驱虫,储备足量的青干草让牦牛吃饱,无论晴天雨雪,每天都会赶着牛儿去河边饮水...养牛“那些事儿”如数家珍。数年来外出放牧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他经常跟身边人开玩笑:“我放的不是普通的牛,这是科研牛,有大用处!”
精心筹备,用暖心服务为科研护航
此时,四月的红原到处还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为迎接即将入驻基地的校内外科研机构师生,基地后勤的工人师傅们早就投入了开站前期准备工作中。经过6个月的闭站工作,需重新对所有点位设施进行全面安检恢复。客房内,有序完成装马桶、铺床垫、装被套、设施设备清洁消毒、物品摆放、开窗通风等各项工作;食堂中,严格按照5S6T餐饮管理模式,对库房、操作间、冰箱等后厨所有设施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同时添置更换了部分餐厨设备,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餐饮品种;此外,对基地所有供能设备进行巡查检修、维修。
青藏基地后勤员工以实际行动为为本年度基地运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