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高校伙专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之三
践行科学发展观 积极为“三农服务”
村校合作 共谋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服务中心
(2010年4月14日)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响应达州市“三村建设”工程,办好“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认真开展城乡合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作出积极的努力,紧紧围绕 “三农”和为本校学生提供良好后勤生活保障服务的指导思想,开动脑筋,主动走出校园与达县赵家镇桂花村建立了首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合作近三个月以来,经统计,四川文理学院后勤服务中心餐饮部学生食堂共为桂花村13户菜农销售了蔬菜瓜果类农产品25000余斤,销售品种7个,成交金额达1.5万多元,双方初步合作收效显著,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预计2010年四川文理学院购买桂花村的蔬菜用量将达到11余万斤,成交金额达13万元以上,可以承揽5-8户大户菜农的蔬菜销量。为了巩固和加大成果,四川文理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制定了“巩固两个‘确保’(确保学生食堂蔬菜来源渠道安全,确保为农民持续增收谋出路)成果,做好‘三条线’(村校共建保障线、蔬菜直供畅通线、产销双赢和谐线)的衔接”目标。
目前,合作双方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学院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收获有四点:
一是食品安全有保障。四川文理学院与具有多年“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实力的达县赵家镇桂花村签订了“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协议书,从制度上保障了蔬菜的安全生产及来源渠道,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法》中确立的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到餐桌既是互相统一,又是互相衔接的一个体制。
二是学生得实惠。通过直供式产销合作,减少了蔬菜流通上市过程中的周转环节,避开了中间商的介入,降低了学院食堂购买蔬菜的成本,学院食堂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学生。
三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校园安全稳定再添新举措。从桂花村生产出来的蔬菜进入学院食堂供应给广大就餐学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非常接纳和欢迎由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供应给学院食堂,接受咨询了解的学生纷纷表今后示更加放心地在学院食堂就餐,食堂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显著提高28.68%,有效减少了学生因在校外个体饮食摊点就餐存在的饮食安全卫生隐患,对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院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互利合作谋长远。通过学院后勤与桂花村蔬菜产销实现双赢合作后,为进一步发挥学院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充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今后为桂花村打造乡村旅游胜地,提高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种植管理科技含量等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交流基础。
桂花村方面总结起来主要取得了三点成果:
一是销路畅通展笑颜。桂花村与达州唯一一所本科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签订了蔬菜销售协议书后,解决了当地农民自己销售蔬菜离城较远,市场信息相对闭塞,销售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菜农的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二是科学种植促增收。四川文理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党政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通过多次与赵家镇、桂花村村镇领导及大户菜农的沟通,交流,引导大户菜农们凭借拥有多年种植“无公害”水果的宝贵经验,融会贯通先进的蔬菜栽培、种植、管理科学技术,按照“无公害”蔬菜的各项科学指标要求进行种植蔬菜,既能到达缩短蔬菜的生长周期,又能实现增收节支的目的。
三是把握市场需求杠杆,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做大做强“菜篮子”工程。通过初步合作后,桂花村的菜农们认识到,只有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合理计划投入的蔬菜品种,避免一窝蜂种植几个单一品种后造成蔬菜市场供应过于饱和,价格低廉的局面,保证每个品种的蔬菜都能卖上好价格。
四川文理学院与达县赵家镇桂花村共建“无公害”蔬菜基地进一步加强合作进程中面临两大困难:
1、供需关系衔接不到位,合作基础薄弱。目前达县赵家镇桂花村生产的主要蔬菜品种有10个,总产量为:17.5万斤;四川文理学院食堂年销售的主要蔬菜品种有26个,年销售总量为37.8万斤,同时存在个别品种特别多,种植技术含量低,经常造成销售不畅通,价格低廉,因滞销腐烂浪费较大的现象,如桂花村的冬瓜、南瓜年产量达110万斤之多,四川文理学院食堂难以在短时间内销售桂花村大量的冬瓜,南瓜,而食堂大量使用的绿色“无公害”大棚反季节蔬菜,桂花村目前没有种植。
2、订单式产销合作方式面临反复磨合、调整的挑战和影响。双方一旦进入大规模订单式合作领域,桂花村党支部、村委会就会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安排几家大户菜农调整品种,规划生产面积,估算上市蔬菜的数量,以专供四川文理学院食堂使用。但是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出现像菜农廖绍坤、冯玉萍等提出的担忧局面,因为学校每年都有暑假寒假近三个月放假时间,那么多品种,数量,现在谁都不敢保证,订单式生产出来的蔬菜刚好在放假前销售完,一旦损伤了菜农的积极性,继续合作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